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即時新聞

加入好友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最新即時新聞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 國內確診首例兒童猴痘(Mpox)病例,衛生單位積極執行相關防治作為
    on 2023-06-07 at 11:5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7)日公布國內確診首例兒童猴痘(Mpox)病例,為先前公布之猴痘確診個案同住家人,為北部4歲男童,自6月1日晚間陸續出現發燒、眼睛不適、手腳及軀幹出疹水泡等症狀,6月5日因症狀未緩解至醫院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猴痘,並於6月7日研判為確定病例,為輕症個案,目前住院治療中。因先前確診之同住家人於發病後與本次個案有日常生活接觸,研判為家戶感染。 疾管署表示,依衛生單位疫調結果,目前接觸者皆無出現相關症狀,且個案發病後未至就讀之幼兒園,評估幼兒園之傳播風險為低。衛生單位針對個案相關接觸者,包括同住家人、幼兒園同學及相關工作人員等進行衛教及自我健康監測21天,並偕同教育單位進行幼兒園環境清消與衛教說明會等防治工作,同時再次評估是否有高風險接觸者,需接受猴痘暴露後預防接種。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49例病例(137例本土及12例境外移入)。 疾管署提醒,猴痘可以透過密切接觸確定個案的皮疹、瘡痂、體液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傳染,例如:與猴痘患者進行擁抱、按摩和親吻,以及長時間的面對面接觸等,經由接觸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感染猴痘的症狀包括可能會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出現皮疹,例如生殖器、肛門、手、腳、胸部、面部或嘴巴等處。在病灶癒合之前,皮疹會經歷幾個階段,包括結痂。皮疹最初看起來像丘疹或水泡,可能會疼痛或發癢。其他可能相關症狀包含:發燒、畏寒、淋巴結腫大、肌肉痠痛、頭痛等。曾與猴痘個案接觸,仍可正常生活上班上學,若出現皮疹或其他可能的猴痘相關症狀時,請主動聯繫衛生單位,協助安排就醫及診斷,就醫時請佩戴醫用口罩,並主動告知相關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國內腸病毒仍處流行期,請家長及教托育機構留意學童衛生與健康;另上週新增4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提醒民眾如有呼吸道症狀、發紺等流感危險徵兆,儘速就醫
    on 2023-06-06 at 06:00:00

    疾病管制署今(6)日表示,國內目前仍處腸病毒流行期,且流感疫情持續,籲請民眾注意環境清消、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如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如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或流感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治療。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2023年5月28日至6月3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3,065人次,與前一週(13,110人次)持平,近期上升幅度趨緩,惟仍處於高原期,且整體趨勢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仍須警戒;另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維持累計3例,上週無新增。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請家長提高警覺及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尤其5歲以下嬰幼兒為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如發現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治療。 疾管署提醒,腸病毒容易在人口密集且互動密切的場所傳播,提醒教托育機構應定期清潔環境及重點消毒,時常清洗消毒兒童常接觸之物品及玩具,加強學童正確勤洗手、生病在家休息等衛教,同時配合落實疫情通報等防疫機制。此外,酒精對於腸病毒之毒殺效果有限,建議使用含氯漂白水進行消毒,調配時應穿戴防水手套、口罩及圍裙,並注意環境通風。 疾管署說明,上週新增18例流感併發重症( 15例A型H1N1、 3例A型H3N2),年齡介於30多歲至90多歲,為16例男性、2例女性,發病日介於5月10日至6月3日,其中13例具慢性病史,17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新增4例死亡(皆A型H1N1),為未滿10歲至60多歲,2例女性2例男性,發病日介於4月26日至5月27日,其中3例有慢性病史,皆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管署統計,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79,205人次,較前一週上升3.5%,整體趨勢高於2020至2022年同期;近期社區流行A型流感病毒,H1N1與H3N2共同流行。本流感季自去(2022)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6月5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37例(112例A型H1N1、117例A型H3N2、3例A型未分型、5例B型),年齡層以65歲以上長者為多(占47%),88%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79%具慢性病史,其中死亡37例(17例A型H1N1、19例A型H3N2、1例B型),81%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92%具慢性病史。 疾管署呼籲,目前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仍持續活耀,請民眾仍要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尤其若是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同時提醒醫師,如遇病人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COVID-19疫情上升,上週平均每日新增244例COVID-19本土個案(併發症);另新增檢出13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
    on 2023-06-06 at 06: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自3/20新制實施後,近7日(5/31-6/6)每日平均新增244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7日(5/24-5/30)之每日平均新增208例上升17%;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6,612例,未打滿3劑疫苗有3,267例(約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0%為多(2,290例)。上週(5/28-6/3)平均每日新增28例死亡,較前一週(5/21-5/27)之每日死亡平均數20例上升;新增死亡個案中,94%具慢性病史、58%未打滿3劑疫苗、94%為60歲以上,現全國疫情整體處於高點,但住宿式機構住民陽性率上週持平,輕症可能已達高峰,須持續監測各項指標變化。 疾管署指出,新增檢出136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71例本土個案分別為53例XBB (其中XBB.1.5佔20例、XBB.1.9佔17例、XBB.1.16佔8例、XBB.2.3佔3例)、15例BA.2.75、3例BQ.1;另65例境外移入分別為59例XBB (其中XBB.1.16佔19例、XBB.1.5佔16例、XBB.1.9佔15例、XBB.2.3佔5例)、6例BA.2.75。近四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佔65%,已為主流株,其次為BA.2.75佔32%,須密切觀察。WHO表示XBB、BQ.1及BA.2.75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仍具保護力,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佔比約84.3%,以XBB.1.5為多(34.0%),另XBB.1.9.1(16.9%)、XBB.1.16(16.3%)、XBB.2.3(6.3%)、XBB(5.5%)及XBB.1.9.2(5.3%)佔比上升,但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因應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上升,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6%,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及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早獲得保護力。此外提醒兒童如出現抽搐,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請立即就醫,以即時治療,獲得妥善照護。 疾管署呼籲,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Q.1、XBB等新興變異株仍具效力,請符合資格且尚未接種的民眾儘早接種,並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特別是以下四種情形: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及他人健康。

  • 新增18例猴痘(Mpox)確定病例,呼籲符合猴痘疫苗接種對象的民眾儘速前往合作醫療院所接種。
    on 2023-06-06 at 06: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公布國內新增18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9例、中部5例、南部3例、東部1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5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1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30日至6月4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23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46例病例(134例本土及12例境外移入),其中83例已康復,9例仍住院治療中、54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 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以及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6月5日止,全國共96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且為增加民眾接種時間安排之彈性,其中10縣市、19家合作醫療院所有提供夜間或假日門診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 疾管署統計,截至6月5日共計完成44,680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267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44,413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42,217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35,269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9,411人(約為滿4週應接種第2劑的37%)。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確診個案中9成無接種疫苗,有16人曾接種過猴痘疫苗,但大多(11人,約7成)是在接種第1劑疫苗前或接種後14天內暴露。該署提醒,有關暴露後預防接種,需於無症狀時接種,方可具保護效果,民眾如已出現猴痘症狀,如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皰等症狀,則不建議接種。另,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具保護效果,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 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全民健康保險慢性傳染病照護品質計畫」6月1日正式上路!
    on 2023-06-01 at 08:10:00

    疾病管制署今(1)日表示,「全民健康保險慢性傳染病照護品質計畫」於今(2023)年6月1日經健保署公告正式啟動,目標為增進結核病(TB)、潛伏結核感染(LTBI)及愛滋感染(HIV)等慢性傳染病之醫療照護品質。疾管署感謝衛福部、健保署、健保會及各界代表支持整合公共衛生與健保醫療資源,發展以病人為中心的疾病管理照護模式,提升疾病治療成效,同時達疾病防治與降低醫療負擔之目的。計畫包括三個主要內容,分別為「潛伏結核感染治療品質支付服務計畫」、「長照機構加強型結核病防治計畫」及「愛滋照護管理品質支付計畫」,共投入全年度2億元經費,以112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給付費用醫院及西醫基層總額之專款預算支應。 疾管署說明,結核病是臺灣最重要的傳染疾病之一,平均每80分鐘就有1人確診結核病,為達2035年消除結核目標,LTBI治療為全球重點防治策略,除降低感染者未來結核病發病的可能性,亦能減少家庭內、機構內及社區內的傳播。目前臺灣平均每45分鐘就有1人診斷為LTBI需要接受治療,透過本計畫鼓勵醫療院所,針對結核病接觸者、山地鄉、矯正機關收容人、HIV感染者及長照機構住民等風險族群LTBI檢驗陽性後,積極及時銜接治療與照護,結合公衛體系關懷及追蹤管理,共同陪伴感染的民眾完成治療,以預防未來結核病發病。 疾管署指出,依國內統計資料,長照機構結核病發生率約為一般65歲以上民眾的3.7倍,更高達一般民眾的14倍;住民LTBI陽性率約為15%,本計畫特別針對長照機構,由專責醫療院所提供機構住民及工作人員專業照顧,加強症狀評估,導入結核快速分子檢測,主動發現結核病以及早診斷阻絕結核病,並同時全面進行機構內LTBI檢驗,陽性者積極治療。 臺灣目前愛滋感染存活人數為35,274人,希望透過愛滋指定醫療院所之個案管理照護機制,以病人為中心提供醫療照護,加強感染者自我照護能力,使其持續維持體內病毒量受控制,增進感染者的健康與生活品質。 疾管署與健保署共同推動 「全民健康保險慢性傳染病照護品質計畫」,期望在公衛及醫療體系共同努力下,提升民眾之疾病照護品質,減少健保醫療費用支出,達到消除結核及愛滋的目標。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之專區(https://gov.tw/8Av)或至中央健康保險署全球資訊網之專區(https://gov.tw/Lwd)查詢。

  • 「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通報時效由24小時調整為72小時
    on 2023-05-31 at 07:30:00

    疾病管制署今(31)日表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併發症)通報時效由24小時調整放寬為72小時已於今日公告,並自即日起生效。醫師發現符合臨床條件及檢驗條件之病患,依新規定於72小時內通報即可,通報後經醫師評估有隔離治療之必要時,得住院隔離治療。<br /> <br /> 疾管署說明,近期新冠疫情上升,為減輕醫療院所及衛生單位行政負擔,除調整「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併發症)通報時效之外,疾管署也著手研擬併發症確診個案於通報後需隔離治療之評估條件,預計於6月上旬經專家會議討論確認後實施,另亦將簡化隔離治療通知書開立作業流程。<br /> <br /> <br /> &nbsp;

  • 「傳染病防治法」第74條之1三讀通過,二年請求權時效尚未完成的防疫補償,於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屆滿後二年內仍得申請
    on 2023-05-30 at 09:30:00

    疾病管制署表示,立法院會今(30)日三讀通過「傳染病防治法」第74條之1修正草案,對於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屆滿前,符合該條例第3條第1項規定而未申請,且二年請求權時效尚未完成的防疫補償,延長申請期限至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屆滿後二年內。 疾管署指出,前述特別條例第3條第1項所定的補償對象包括:經各級主管機關認定應接受居家隔離、居家檢疫、集中隔離或集中檢疫者,以及為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受隔離者、檢疫者而請假或無法從事工作的家屬。 疾管署說明,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將於112年6月30日施行期間屆滿,考量入境檢疫及接觸隔離等措施係於111年10月起陸續取消,相關民眾申請防疫補償的二年請求權時效於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屆滿前尚未完成,為使該等防疫措施的補償時效完成之日一致,以保障該等民眾申請防疫補償的權利,故修正「傳染病防治法」,增訂第74條之1,將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屆滿前請求權時效尚未完成的防疫補償申請期限延長,於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屆滿後的二年期間內,仍得申請防疫補償。  

  • 新增17例猴痘(Mpox)確定病例,呼籲符合猴痘疫苗接種對象的民眾儘速前往合作醫療院所接種
    on 2023-05-30 at 06:01: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新增17例猴痘(Mpox)本土病例,均為本國籍男性,居住縣市為北部15例、中部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1日至5月26日,因身體陸續出現發燒、淋巴腺腫大、水泡、膿疱等症狀,經醫師評估後採檢通報,分別於5月23日至5月28日確診。經疫調匡列相關高風險接觸者19名,已進行衛教並自我健康監測21天。我國自去年6月23日將Mpox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截至今日累計確診128例病例(116例本土及12例境外移入),其中60例已康復,15例仍住院治療中、53例於居家自主健康管理中。 疾管署表示,為提供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接種條件之民眾,以及接種第1劑疫苗已間隔至少4週以上應完成第2劑的民眾,更具方便性及可近性之接種服務,統計截至5月29日止,全國共93家合作醫療院所可提供接種服務,且為增加民眾接種時間安排之彈性,其中9縣市、17家合作醫療院所有提供夜間或假日門診服務。符合前揭條件之民眾,可至各縣市政府衛生局網站或疾管署全球資訊網/猴痘專區/猴痘疫苗/第三階段猴痘疫苗接種合作醫院項下( https://gov.tw/3SG ),查詢合作醫院名單及預約掛號等資訊,並逕至合作醫療院所預約接種。 疾管署統計,截至5月29日共計完成38,776人次Mpox疫苗接種服務,其中暴露後預防(PEP)接種247人次及暴露前預防(PrEP)接種38,529人次;而符合「近6個月內曾有高風險性行為者」計接種36,780人次。另,已接種1劑者32,697人,已完成2劑疫苗接種者為6,079人,約為滿4週應接種第2劑的3成。完整接種2劑猴痘疫苗的保護力趨近9成,接種1劑則有約4-8成的保護力。此外,確診個案中9成無接種疫苗,僅有13人曾接種過1劑猴痘疫苗,但大多(11人,85%)是在接種前或接種後14天內暴露。提醒接種疫苗後,身體需要時間(約需14天)產生抗體,以達保護力,因此提醒在14天內或僅接種1劑的民眾仍要適當保護自己,減少暴露的風險。 疾管署呼籲,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親密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風險場域,如出現皮膚病灶,例如:皮疹、水泡、斑疹、斑丘疹、膿疱等,以及發燒、畏寒/寒顫、頭痛、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淋巴腺腫大(如耳周、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等疑似症狀,應佩戴口罩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史、高風險場域暴露史及接觸史。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上升,請家長加強幼童手部衛生;另上週新增7例流感重症死亡案例,提醒民眾如有呼吸道症狀、發紺等流感危險徵兆,儘速就醫
    on 2023-05-30 at 06:00:00

    疾病管制署今(30)日表示,國內目前仍處腸病毒流行期,且流感疫情持續,籲請民眾注意環境清消、落實勤洗手及咳嗽禮節,如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如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或流感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以利及早治療。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2023年5月21日至5月27日)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計12,924人次,較前一週(12,423人次)上升4%,近2週上升幅度趨緩,惟整體趨勢仍呈上升且高於2017年以來同期,仍須警戒;另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病例維持累計3例,分別感染腸病毒D68型、克沙奇A6型、伊科病毒21型,均為5歲以下幼童。實驗室監測顯示,社區腸病毒以克沙奇A型為主,腸病毒71型、腸病毒D68等多種型別腸病毒亦於社區活動,疫情傳播風險持續上升,請提高警覺及注意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一但發現嬰幼兒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或麻痺、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全身肌肉突然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請儘速送往大醫院接受治療。 疾管署說明,上週新增32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19例A型H1N1、11例A型H3N2、2例A型未分型),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為19例男性、13例女性,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27日,其中25例具慢性病史,28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另新增7例死亡(6例A型H1N1、1例A型H3N2),年齡為未滿10歲及80多歲,為3例男性、4例女性,發病日介於4月2日及5月22日,其中6例分別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失智等慢性病史,4例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 疾管署統計,上週門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達75,897人次,較前一週上升4.4%,整體疫情趨勢上升;近期社區流感病毒A型H1N1占比上升,與H3N2同時流行。本流感季自去(111)年10月1日起截至今年5月29日流感併發重症病例累計219例(95例A型H1N1、114例A型H3N2、5例A型未分型、5例B型),其中死亡33例(13例A型H1N1、19例A型H3N2、1例B型),79%未接種本季流感疫苗,94%具慢性病史。 疾管署呼籲,目前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仍持續活耀,請民眾仍要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落實勤洗手、有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戴口罩及生病在家休息等措施,如出現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缺氧)等危險徵兆,請儘速就醫,並配合醫師指示服藥,以降低併發重症的風險,尤其若是自身及親友為65歲以上長者、嬰幼兒、高風險慢性病人及孕婦等流感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健康狀況。同時提醒醫師,如遇病人符合公費流感抗病毒藥劑用藥條件,不需流感快篩,即可開立公費藥劑,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降低重症風險。相關資訊可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https://www.cdc.gov.tw),或撥打國內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 COVID-19疫情上升,上週平均每日新增209例COVID-19本土個案(併發症);另新增檢出16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
    on 2023-05-30 at 06:00:00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30)日公布國內自3/20新制實施後,近7日(5/24-5/30)每日平均新增209例COVID-19本土確定病例(併發症),較前7日(5/17-5/23)之每日平均新增203例上升;5月起本土併發症累計4,904例,未打滿3劑疫苗有2,416例(約49%),其中又以未曾接種任何一劑疫苗者約70%為多(1,684例)。上週(5/21-5/27)平均每日新增20例死亡,較前一週(5/14-5/20)之每日死亡平均數18例上升;新增死亡個案中,95%具慢性病史、58%未打滿3劑疫苗、94%為60歲以上。綜合病例趨勢、醫療資源使用情形、口服抗病毒藥物開立數及住宿式機構陽性率等指標研判,疫情處於上升階段,須持續監測。 疾管署指出,上週新增檢出160例Omicron亞型變異株確定病例。其中89例本土個案分別為59例XBB (其中XBB.1.5佔24例、XBB.1.16佔13例、XBB.2.3佔4例)、29例BA.2.75、1例BF.7;另71例境外移入分別為58例XBB (其中XBB.1.16佔21例、XBB.1.5佔16例、XBB.2.3佔2例)、12例BA.2.75、1例BA.2。近四週監測總計,本土檢出病毒株XBB佔59%,已為主流株,其次為BA.2.75佔39%,須密切觀察。WHO表示XBB、BQ.1及BA.2.75等變異株具較佳傳播力及適應力,BA.5次世代疫苗對變異株仍具保護力,而全球XBB及其衍生變異株佔比約9成,以XBB.1.5為多(41.6%),另XBB.1.9.1(15.7%)、XBB.1.16(13.2%)、XBB.1.9.2(5.2%)及XBB.2.3(3.6%)佔比上升,但現有證據顯示致疾病嚴重性未明顯增加,將持續密切監測國際間之病毒株演變與流行。 疾管署進一步說明,因應國內近期COVID-19疫情上升,併發症中65歲以上長者佔76%,且併發症及死亡個案多具慢性病史及未接種滿3劑疫苗,為降低長者感染COVID-19後發生重症和死亡風險,請長者儘速踴躍前往接種COVID-19疫苗以及早獲得保護力。此外提醒兒童如出現抽搐,意識不佳或持續昏睡,呼吸困難或有胸凹現象,唇色發白或發紫,血氧飽和度低於94%,肢體冰冷合併皮膚斑駁、冒冷汗,體溫大於41度,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請立即就醫,以即時治療,獲得妥善照護。 疾管署呼籲,接種次世代疫苗追加劑對BQ.1、XBB等新興變異株仍具效力,請符合資格且尚未接種的民眾儘早接種,並仍應持續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節等衛生好習慣,特別是以下四種情形: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外出時、於人潮聚集且無法保持適當距離或通風不良之場所、與年長者或免疫低下者密切接觸時,建議要戴口罩維護自身及他人健康。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