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天后宮
主祀神佛: 天上聖母
彰化縣鹿港鎮玉順里中山路430號    電話: 04-7779899

網站: http://www.lugangmazu.org/

創建年代:明萬曆十九年(西元1591年)
沿革簡介:明萬曆十九年先民於「船仔頭」建廟奉祀天上聖母。
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奉命征台,特奉請福建省湄洲天后宮「媽祖」神像前來坐鎮護軍,戰事結束後,「湄洲媽」留在鹿港,開基媽便安座在本宮崇祀,供鄉民奉祀。
雍正三年(西元1725年)進行擴建工程,歷經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年)、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日治大正十一年(西元1922年)、昭和十一年(西元1936年)的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築規模。

7473_10334_001_Temple.JPG

7473_10334_002_Temple.JPG

7473_10334_003_Temple.JPG

7473_10334_004_Temple.JPG

7473_10334_005_Temple.JPG

7473_10334_006_Temple.JPG

7473_10334_007_Temple.JPG

7473_10334_008_Temple.JPG

7473_10334_009_Temple.JPG

7473_10334_010_Temple.JPG

7473_10334_011_Temple.JPG

7473_10334_012_Temple.JPG

7473_10334_013_Temple.JPG

7473_10334_014_Temple.JPG

7473_10334_015_Temple.JPG

7473_10334_016_Temple.JPG

7473_10334_017_Temple.JPG

7473_10334_018_Temple.JPG

7473_10334_019_Temple.JPG

7473_10334_020_Temple.JPG

7473_10334_021_Temple.JPG

7473_10334_022_Temple.jpg

拜拜網《Taiwan》Formosa》首頁

鹿港天后宮於雍正三年(1725年)由施世榜獻地遷建,歷經嘉慶二十年(1815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昭和十一年(1936年)、大正11年(1922年)的重修,始有今日的建築規模。目前天后宮保存二張日治時期所拍攝的照片,為同治十三年重修時,鹿港天后宮的廟貌。當時天后宮的建築規模為三進二院的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及後殿。三川殿採三開間建築,兩旁有八字牆,八字牆為大正四年,由鹿港土水師「圓仔炎師」(蔡添炎)所施做。

大正十一年(1922年)鹿港士紳施性瑟率領天后宮人員至湄洲祖廟進香謁祖,進香團由基隆港出發,當時施性瑟聘請攝影師隨同進香團至湄洲祖廟,為天后宮留下數張珍貴的照片。此次進香回鑾後,地方人士遂倡議重修鹿港天后宮。當時鹿港天后宮管理人泉合利王君年,召集鹿港街內三十位保正(相當於今日的里長)開會,討論天后宮重修事宜,並邀請鹿港籍士紳辜顯榮擔任天后宮重修總理,準備鳩工庀材,重修廟宇。然而,重修天后宮的發起人王君年,卻於同年十月二十九日往生,以致重修廟宇事務因而暫停。

昭和元年(1926年)十一月十日,由當時天后宮管理人郭振英等二十一名人員,聯名向台中州申請「鹿港天后宮改築寄附募款許可」,昭和二年(1927年)六月七日由當時台中州知事三浦碌郎頒佈「中警保第九二五八號附改築經費許可證」,申請時除了列明改築預算三萬元外,並附上改築的圖面,有正殿平面圖、正面圖、階面圖及側面圖,天后宮始獲得許可改築。
鹿港天后宮獲得改築許可後,地方士紳成立「鹿港天后宮改築總代」,由辜顯榮、陳懷澄、陳培堯、郭振英、黃禮永、蔡敦波、王舜年、黃則騫等九十六位人士組成。此次的改築經費先由辜顯榮出資三萬元、泉合利出資三千元及各界捐資重修。天后宮由正殿開始重修,正殿神像暫時移至三川殿供奉,時值鹿港龍山寺於昭和二年(1927年)重塑觀音神像,並供奉於護龍,故鹿港有一句俚諺:「龍山寺觀音媽企護龍,媽祖企拜亭」(台語)的源由。
鹿港天后宮在昭和二年(1927年)正式動工重修,當時是由正殿開始施做,天后宮準備重修時,鹿港地方人士認為應由本地(鹿港)匠師來主持天后宮的重修,因而採取比篙尺的方式,由鹿港人吃菜臨(施臨)、神通仔(黃神通)、水龍師(施水龍)、磚仔頭(梁金磚)等四位比篙尺。天后宮重修總理辜顯榮遂請益順師(王益順)來評比,由於鹿港籍人士均未有大型廟宇工程的經驗,且益順師認為所設計的尺寸太過花俏,不足以擔任此重修之責,經評比的結果,均未採用鹿港匠師的設計。

辜顯榮與地方人士遂決定,邀請當時正在興建彰化南瑤宮的大木匠海同師(吳海同)到鹿港天后宮施做,並由其子木成師(吳木成)實際執篙。鹿港天后宮正殿終於開始施工,行政事務則由黃清俊負責,海同師及木成師施做正殿時,並未將正殿拆除,而是先行備料。當時石雕匠師在廟右空地處施做,花材雕刻則在後殿右側施做。木成師在正殿備料未組合時,昭和五年(1930年)又遇上世界經濟蕭條,天后宮的重修工程因經費拮据而停工,海同師也因此退出天后宮的重修工程。天后宮的重修工程在停工二至三年後,正殿的重修經費由大和行(辜顯榮家族)負責,工程由鹿港蔡天恩統籌,並聘請益順師的侄子樹發師(王樹發)來鹿港主導工程的進行。
正殿完成後,昭和八年(1933年)三川殿才開始著手重修工程,同年,天后宮管理人郭振英往生,此時天后宮管理人由黃則秋接任,並由慶昌陳培堯負責工程的執行。三川殿大木工程由樹發師施做,當時大木工程工資約一千餘元,木雕工程工資約一千餘元(當時匠師一日的工資約六角至一元二角),而正殿的神龕木雕亦由樹發師所承包,並交由泉州木雕師傅連吉師(黃連吉)負責施做。昭和十一年(1936年)在王樹發的執篙下,完成天后宮的重修。
重修後的天后宮,基本上已將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惟後殿並未重修,後殿仍為供奉玉皇大帝的淩霄寶殿。此次的重修,由於廟宇的地基不夠高,乃挖取菜市頭六百零七號土地(今香客大樓)的土方,以墊高廟宇的地基。日後將水池填平,日治時期成為漁業組合辦公室及國語(日語)講習所;光復後改為鹽場辦公室,民國六0、七0年代改為停車場,民國八十二年興建香客大樓。

發表迴響

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

探索更多來自 AI愛台灣-生活大小事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